|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石阡茶灯

石阡茶灯

关键词:石阡茶灯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文化
  • 电 话:
  • 网 址:
  • 感谢 shiqian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253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石阡茶灯
新华网 ( 2008-12-03 )
稿件来源:石阡县委宣传部 

陈廷龙 马晓鸣

    石阡的茶灯是源于生活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在我省绝无仅有,在全国艺苑中至今也没见过,近些年越演越红火。石阡茶灯属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石阡茶灯的重要价值

    石阡茶灯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是研究我国传统茶文化的重要例证。是研究民族五声、六声调式在民间戏曲中运用有力的证据之一。具有独特的、丰富的民族造型艺术和服饰文化价值。是旧社会各阶层人物生活面貌的缩影。是研究石阡茶文艺与花灯文艺相互交融,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活的例证。

    2、石阡茶灯根植于茶文化

    石阡茶灯是一种民间戏曲形式,曾把它视为贵州东路花灯的重要支系,在石阡繁衍生息流传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活跃在春节元宵期间。以“采茶”、“制茶”为主题,兼以反映旧社会各阶层人物渴望自由、追求社会快速发展的开放心理,综合佛道民间信仰,以及由此所衍生的仪式、工艺、表演技巧、念诵、唱腔等行为方式,具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及独特的人类学价值。

    石阡茶灯与石阡茶文化的悠久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过去的石阡是靠 “茶叶、桐子、乌桕”等土特产为主要经济支柱。其中“茶”最为突出。石阡茶灯正是根植于这样一个文化生态环境之中。据史料记载,远在唐、宋时期,石阡就有种茶、制茶的历史,并被朝廷所选用,素有贡茶之乡的称誉。到明朝,种茶、制茶、饮茶在全县境内已普及规模。相传,石阡茶叶被朝廷所用以后,民间制茶艺人为推出更多的贡茶,欲求在全县境内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并为之庆贺,民间杨氏艺人把采茶、制茶与花灯文化和社会现状紧密结合演绎为一种民间灯艺表演形式,由此,“石阡茶灯”就应运而生了。另一说法是:据传说和有关资料记载,茶灯文化源于唐朝,唱词记载:“灯从唐朝起,灯从唐朝兴,皇母娘娘眼睛痛,许愿99盏大红灯,33盏留上天,33盏去海边,33盏无去处,留在人间贺新春”。

    茶灯的传说典故甚多,从史籍资料查证,这一文化艺术形式在乾隆年间极为盛行,流传至今至少有300年的历史。

    明末清初至解放前夕,是“石阡茶灯”的发展鼎盛时期。如今幸存两支高龄艺人所组成的茶灯队伍(陈仕贵,男,75岁;余元昌,男,79岁;刘明诗,男,75岁;杨胜禄,男,76岁;卓正朝,男,63岁等)。

    3、石阡茶灯分布区域及历史渊源

    古代“茶灯”的分布区域无史志可考,据口传资料,清代以前,“茶灯”主要流传于石阡县境内各村寨,清代乾隆至光绪年间是“茶灯”的鼎盛时期。每年元宵期间,茶灯活动在全县各乡镇仡佬、侗、苗、土家等各兄弟民族的村寨之中自然发展,时达数十日,境内享有盛名的“茶灯”村有:中坝镇的河东、汤山镇的万金庄、老校场、龙地坝、湾塘、上下龙关、鸡冠石、高楼、桂榜山、平磨寨、平兴寨、杜家寨、摩罗、罗家寨等,大沙坝乡等。

    据史料记载,远在唐、宋时期,石阡就有人种茶,到明朝时,种茶饮茶已普及全县。对石阡产茶的记载如:民国初年《石阡县志》载:“仅城南五十里包溪、大地方一带产茶最富,岁约出十余万斤。东贩湖南长沙、北贩四川酉阳……又城北五里梁家坡茶,岁出千余斤,其味清香,人争购之”等。同一时期的《石阡乡土教材》第三十二条载:“贵州产茶之多,首推安顺;茶味之美,则以石阡为巨擘焉。”这些记载内容充分体现了石阡茶产量之多、档次之高。在这一背景下一种以反映“茶”为主题的民间文艺形式——茶灯,应运而生了。以此推算,可能在明初或更早一些就有“茶灯”的雏形。

    《石阡县志》载:“阡素产茶,故有此灯庆会之特色也。”这里既有时代的含义,又有茶灯在石阡地区产生的独特意义。到清中叶,对茶灯的具体记载则更为形象具体了。如:清乾隆《石阡府志》的中记载了石阡春节元宵灯会写道:“上元灯火张灯立火树办龙虾狮各故事以行乐。”字里行间透露出,古时石阡春节元宵的灯种是如此之丰富。可以认为那五彩缤纷的节日盛会中有龙灯、狮子灯、花灯、茶灯等各灯种荟萃的盛况。到清末民初,描述更生动,有所谓茶灯者,以村童十二人饰女妆,为采茶十二姊妹,装一‘茶婆’为其母,率领上山采茶。另装四、五十人作赶场式贸易,谈笑之间,多戏谑十二姊妹,茶婆往往怒骂之。各执一灯或数灯,极其繁盛。采茶歌声,风流婉转,观听者不可胜计,阡素产茶,故有此灯,为庆会之特色也。这已全盘托出了古时石阡茶灯的全貌。

    到本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县文化部门在原民间茶灯的基础上,对内容及人物、以及表演等方面作了一次尝试性的整理和改进。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期,由于种种因素停止了几年,直至1963年春节,在县文化馆的组织引导下,“茶灯”这一古老的文艺传统,也随之复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石阡各地的茶灯和其他民间活动一样,又重整旗鼓,活跃在春节元宵中。仅县城,就有七支茶灯活跃于街头。

    4、石阡茶灯的基本内容

    石阡茶灯是石阡民间“元宵庆会”之俗中集歌舞、杂耍,从多侧面反映社会生活的大型灯戏,规模宏大,场面壮观,是全国艺苑中迄今尚未推出的一种艺术形式。“茶灯”的灯,极为隆盛,主灯古名“彩坛”,今称“彩门”,整体为牌楼型,俗称“牌坊”;高约3米,宽约2米,厚约20公分;竹木为架,篾编纸糊,上部飞檐翘阁的牌楼三间,中间高两侧低,内供“三元三品三官大帝神位”;楼下排开三门,侧门额横书“普天同庆”“国泰民安”,彩坛内燃明烛多支,照得通体鲜亮。放置在演出场所的中心又起特殊的布景作用。

    另有十二茶女的提灯,灯型各异,形如花篮、菜篮、金瓜、白果、五星等。有十二杂角的道具灯,灯型有“二胡”、“春牛”、“葫芦”、“银狗”、“药箱”、“土地祠”、“杂货贩”、“思州大罗”、“倒把伞”等。还有场外的高挑灯六对、元宝灯、宫灯、鱼灯、虾灯等。

    “茶灯”中的角色行当分为“十二采茶娘子”和“十二杂角”两大类。其中“十二杂角”中除“茶婆”以外,其余“杂角”为青壮年男人妆扮,并着适合身份的妆束,有丑角、正角之分,各自作不同形式的表演。

    “十二采茶娘子”以村童十二人头饰衣裙妆扮,手提茶篮,从高到底依次为“大姐”、“二妹”……“满妹”。表演时始终成单行绕场内圈行走,其步法为“两进一退”,并不时从“彩门”穿过,边走边唱采茶歌,跳采茶舞,场外伴奏者,挑灯、拿火捻者帮唱,歌声宏亮而悠扬。每唱完一段歌词,打击乐间奏“一柱香”或“扑灯蛾”。唱完《十二个月采茶》茶灯表演即告结束。

    “十二杂角”总是在“采茶娘子”绕场所形成的椭圆形场内作“赶场式”表演,有的穿梭走动有的作对演唱,有的逗笑打趣等。

    “茶婆”身份为茶女之母,头包青丝帕加盖花头巾,身穿大领云边齐膝便衣,花围腰、花裤腿及花布鞋,十足的清代妇女妆束,随带破竹篙(俗称“响篙”)、一根麻线和一只鞋底。她率领茶女们上场表演,在演唱的间隙教导茶女:“大妹二妹好生走,针头麻线老娘有。”她的大部分表演是护卫茶女,挥着手中的“响篙”驱赶那些对茶女纠缠不休的“杂角”,不时做纳鞋状作过渡,使观众为之捧腹大笑。

    丑角有“八字先生”身背“倒把伞”灯具,手捧“二胡”灯具,来回宣扬“阴阳八卦”,“五行八字命生成”之类的表演;“卖药”的背着“药箱”灯具,叫卖“疮花癣药耗子药擦了我的药,转手就结壳”等;“杂货客”手捧“货簸”灯具,叫卖百货;“笑和尚”身背“葫芦”,手敲“岔子”(小钹)口念“阿弥陀佛”等;“叫花子”肩扛“银狗”手拿打狗棒逢人便乞讨;“赌徒”有“赌具灯”,唱着“赌钱调”喊着“幺二三”等;“打大锣”的很吃力地提着“大锣”灯具,边打边喊:“思州大锣,包打不响,嘡、嘡”。这些“杂角”主要以“赶场”为借口,以取乐茶女为能事。每到打击乐间奏时常有人向穿梭走动的茶女们纠缠戏谑,如“八字先生”蹲地给“大妹算个好八字,几时走婆家”,“杂货客”主动向茶女兜售生意,并称免费赠送出嫁品,叫花子、赌徒、卖药的也不时向茶女们献殷情,勾引茶女。“笑和尚”也用幽默的语言逗惹茶女,故又有“骚和尚”的俗称。然而这些的逗惹都遭茶女们不理踩。“茶婆”发现后,立即挥着“响篙”怒骂着将其赶跑。她骂开这个“老不正经”,又去那边骂“黄鼠狼想吃天鹅肉”,“脸皮可比城墙转角还厚”等等之类的语言,更使观众哈哈大笑。

    正角中“春官”头戴平顶帽,身穿大红袍,手持“春牛”,执着手杖,来回高唱“说春词”。有两个卖唱的少年,一男一女,对打金钱竿,唱钱竿调,后发展为二至四对钱竿,使场面更加丰富。每盏茶灯有“土地”一个,身背“土地祠”灯具,着便装,不入场表演直达接灯之家,主人则按例敬以酒食,给以钱物和香烛赏赐。

    “茶灯”与其他民间剧种一样,演出时有自己特定的习俗。一般是每年农历正有初八出灯(据说此日是玉皇生日),到十五或十六日收灯。

    其程序为:在出灯前,请“先生”(熟悉或学过“开光”的人)来“开光”。“开光”时,在灯堂家堂屋内梵香烧纸,有一定的仪式。在茶灯彩坊三个门额上的大小额处,用香各烧三个孔,谓之通气(即成了“神”),烧孔时,“先生”念咒语,表示对灯神的祈祷和“扫除一切秽气”等等。“开光”仪式完毕,锣鼓、鞭炮齐鸣,受承头人和负责总导演的安排,各执其事,正式出灯。

    出灯时,首先到本村寨本族祠堂“敬祖”或者到邻近的庙宇内去敬神,然后才去村寨或进城镇各户玩灯。茶灯到达一家人,先由接灯人家的人烧纸放炮,表示欢迎。这时,再按灯的表演程式开始表演。表演过程中,由联络人到另一家联络接洽,等待表演完毕,“土地”和“承头人”上前,先在接灯人家放置牌灯,以示这家人要接灯,待全体演职人员到齐,他们又去另外的接灯人家接洽。

    史料记载,早期时候(具体时间尚无记载),茶灯到达接灯人家之后,除十二采茶姑娘在场地歌舞外,其他角色分别进入主人堂屋进行表演,表示拜年祝贺。如扮土地者首先入内,将“土地祠”灯置于堂屋子正中,主人便以酒敬土地。接着,春官,卖唱的纷纷进屋,说唱吉利语。“笑和尚”高站主人门槛,向主人家高呼“加官”,主人得赐以“喜钱”,交执灯的“总管”收存。叫花子也站在主家门前说对子,以索取粑粑绿豆粉之类的赏赐。

    “茶灯”玩至十五或十六日,便举行“烧灯”(也称“化灯”),如果超过了大年以后便被贬称为“腌菜灯”。

    烧灯时,仍按玩灯时的次序行列,敲锣打鼓放鞭炮,行至事先选择好的场地,共同跳唱《十二月采茶》,同时把事先写好的“蔬文”焚烧(用黄纸折成小长方形盒子,内装祝告上苍的文表,表中一一写上所烧的灯名、数量、供品,然后是灯头姓名,再是捐资玩灯的群众姓名)。表示全村男女老少,诚心诚意玩了茶灯,敬奉了梨园姊妹神,乞求保佑人畜平安,大吉大利的意思。同时举行另一仪式——“放路烛”,即在烧灯场地前后左右,满坡满岭插上乌桕油淋过的柏香条,(或用蜡烛代替)。其意义又表示放了路烛,即就“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家家清洁,户户平安”。

    最后,将衣箱道具、锣鼓、剩余钱物等,敲锣打鼓,送至下届灯头家中。进门后,新的“灯堂”热情招呼大家的烟茶,然后大家唱跳花灯《十颂》,完毕之后新“灯堂”家招待全体成员的夜宵。酒足饭饱之后便告别灯堂全家,各自回家。这一年的“茶灯”就算全部结束。

    5、茶灯内部人员结构及唱(台)词

    人员结构

    ①茶婆1人,茶姑娘12人;

    ②杂角至少18人;其中:有土地、春官、算命先生、烧和尚,货郎大哥、大锣、倒把伞、翻田大哥、快板和乞丐(2人),金钱杆2人,还有工人、学生、军人、卖药的。

    ③锣鼓、乐器组至少8人。

    ④抬拿各种灯具至少15人。

    合计50余人参与。

    茶婆台词:

    清早起来头不梳,提起篮子去打油,上街走到下街转,把油打在衣篼头,从来不说颠倒话,眼睛落在渣渣头。清早起来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样样事儿我都管。还要安排茶女上山去采茶,姑娘们去茶山采茶啦!

    茶女唱词(12月采茶):

    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

    茶园采茶十二亩,采得茶叶去换钱。

    二月采茶茶发牙,一牙二叶摘细茶;

    姐摘多来妹摘少,茶叶装满送回家。

    三月采茶茶叶青,早去摘茶晚绣中;

    两边绣的茶花女,中间绣的茶花人。

    四月采茶茶叶长,田中有个耍牛郎;

    采得茶叶秧又老,插得秧来麦焦黄。

    五月采茶茶叶团,茶树下面老蛇盘;

    多烧长钱祭土地,一年四季保平安。

    六月采茶热忙忙,上栽杨柳下栽桑;

    栽得桑树养蚕子,插得杨柳好乘凉。

    七月采茶茶叶稀,妹在房中座高机;

    大姐织的绫锣缎,二姐织的采茶衣。

    八月采茶桂花香,桂花飘香满山岗;

    桂花做糕迎宾客,桂花配茶众人尝。

    九月采茶是重阳,重阳酿酒满街香;

    家家造的重阳酒,重阳美酒送情郎。

    十月采茶小阳春,姐妹施肥忙不停;

    烘干簸净包装好,选好茶叶上京城。

    冬月采茶下大雪,茶花盛开白如雪;

    大姐摘朵众人看,满园茶女笑咪咪。

    腊月采茶满一年,姐妹收拾回家园;

    若要姐妹再相会,相逢相会在明年。

    杂角唱词:(茶灯中的各种角色)

    ①土地台词:土地、土地、一年四季,杀鸡祭我,我万分感谢。

    土地、土地、我有三分神气,保一方平安,一年四季你家万事如意。土地88,一口牙齿象钉耙,土地99,我吃的有来穿也有,土地满100,我吃得又跑得。

    ②思州大锣台词:打破铜锣思州府,补好铜锣元州城,我的铜锣我来补,我的铜锣补得好,包打不响,包打不响,扯谎!扯谎!

    ③春官台词:六月春官来得早,家住南山平安桥,路过茶山打一望,茶山茶叶真不少,茶山茶女10多个,人才美貌真苗条。又:茶山是个好地方,一年四季采茶忙;心想上山看茶女,又怕惹来祸遭殃。

    ④算命先生台词:一算天上有月亮,二算海中有龙王,三算明天要下雨,四算地上有塘塘,五算男人不怀孕,六算茶女是姑娘,七算公鸡不下蛋,八算九算是个乱搞堂。

    ⑤货郎大哥台词:货郎大哥63,手里拿根大烟杆,今天气候真是好,揣起簸簸上茶山,茶女们来买货呀!针头毛线样样有,不信大家都来看。香烟洋货桂花糖,外达搭还有几根中杆糖。

    ⑥倒把伞台词:天不管、地不管,他也不管,你也不管,我身上背的倒把伞,他们叫我立起背,我就偏要还起款(横)。又:老崽本姓阮,出门背把倒把伞,他们叫我立起背,我就偏要还起款(横)。

    ⑦烧和尚台词:我是巴州的和尚,扬州的道人,特来茶山寻真情,茶山姑娘实在多,我心想伸手去摸一摸,茶女未摸着,摸到个老茶婆,老茶婆凶又恶,迎面就是几大脚。

    ⑧快板和乞丐(一人打快板,乞丐跟在后面要钱)。

    ⑨翻田大哥台词:大雨落来我不愁,蓑衣斗篷在后头,蓑衣还在棕树上,斗篷还在竹林头。又:太阳大了晒趴人,只望老天起鸟云,

    起朵乌云遮住我,太阳不晒雨不淋。

    ⑩二人金钱杆(闹元宵唱词略)

    其他杂角自编自乐。

    茶灯的“开光咒”(主师诀)

    伏兮:开一开、三福万岁两边排,闪一闪,好似雷庭电光闪,照一照,明星朗朗天边照,谨请龙灯宝座,手拿宝烛开神光,开光莫开灯火光,灯光原来不久长,开光莫开日月光,天下轮流普照山河社稷光。开光要开珍珠玛瑙放毫光,开顶光,顶上现出白玉光;开眉光,眉清目秀柳叶长;开眼光,两眼看四方;开耳光,耳听锣鼓响叮铛;开鼻光,鼻闻宝顶一炉香;开口光,口吐红莲遍四方;开喉光,喉龙亮堂堂;开肚光,肚内有文章;开手光,左手纳财进宝,右手纳财进家堂;开脚光,脚踏祥云端然座天堂;闪开三百六十毫杰,节节相斗,外开四万八千毫毛,孔雀两敷相通,龙凤交耶,虎皮交耶,弟子开光以后,百事大吉矣!

    6、石阡茶灯的相关器具

    ①、乐器。“茶灯”的伴奏乐器,分文乐和武乐。各种套打曲牌和曲调在相应的环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文乐主要有:二胡,木制弦乐器,发音筒为莽皮蒙制。长75cm,音色清脆明亮。板胡,木制弦乐器,长68cm,音色尖细,在乐队中起引领作用。大筒,木制弦乐器,发音筒为羊皮蒙制,直径为20cm,全长135cm,音色浑厚、低沉。木鱼、点子鼓,木制体鸣乐器,膜鸣乐器,直径为25cm、高10cm,音色清脆、对曲调的节奏起稳定作用。

    武乐主要有:马锣,铜制体鸣乐器,圆盘型,直径在16cm左右,大小不等,音色尖细、清脆。铜锣,铜制体鸣乐器,圆盘型,直径在50cm左右,大小不等,音色尖细、清脆。钹(一般用两副),铜制体鸣乐器,圆盘型,直径在35—40cm之间,音色比较低沉、厚重。鼓,木桶状,两端蒙制羊皮或牛皮,为膜鸣乐器,直径一般在60cm左右,高度在20cm左右,是灵魂乐器,起着指挥作用。

    ②、筋竹、斑竹、阳山竹、皮纸、颜料、篾刀、剪纸刀、“火捻子”二三十支、柏枝粉或松明粉、“响篙”、“巴啷鼓”等。

    ③、民间“茶灯”口传信仰体系,包括民间“仪式密诀”、“采茶歌”等抄本,以及传统在民间艺人中间有关传统故事、唱词、杂技等口传资料。

    ④、涉及“茶灯”相关仪式场所和表演场所。

    7、石阡茶灯的濒危状况及保护措施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激烈碰撞,茶灯也在其碰撞中急剧衰微下去,其原因主要体现在:

    ①、茶灯规模宏大,耗资较多,没有相应的经济基础无法玩起。

    ②、人们的商品化意识急剧提升,外出打工人数增多。

    ③、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极大影响人的精神文化趣味,使土著俗气的茶灯失去应有的观众群体。

    ④、老艺人相继辞世,后继乏人,茶灯所依托的人力资源很匮乏。

    为使“茶灯”这一民族民间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当地政府采取了多种渠道对“茶灯”进行了扶持。

    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府投入一定资金组织文化部门队伍在全县开展了全面普查,对“茶灯”进行恢复演出。

    ②、20世纪80年代初,县文化局对茶灯的有关普查资料装卷建档,编写出版多部地方文史书刊。如:《石阡县文化志》、《石阡县茶灯简志》、《石阡文史资料》等,并组织过一次元宵“茶灯”表演,提高艺人的兴趣,挽救“茶灯”的传承。由于耗资大,没有专项资金,后无人承头组织了。

    ③、在2002年7月、2003年4月,县委宣传部利用中央电视台《发现贵州》栏目组来阡考察之际,组织专业人员对茶灯作了更进一步的挖掘,重点对仪式密诀、“唱段”抄本以及有关传统故事、传统唱词、杂技等口传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

    ④、组织专家、学者研讨“茶灯”的保护与传承。

    ⑤、有机利用现代媒体的宣传优势,扩大茶灯的外界影响力。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