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茶商左成宪与“国保”石阡万寿宫

茶商左成宪与“国保”石阡万寿宫

关键词:茶商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文化
  • 电 话:
  • 网 址:
  • 感谢 shiqian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397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茶商左成宪与“国保”石阡万寿宫
新华网 ( 2009-08-28 )
稿件来源:石阡县委宣传部 

    石阡是贵州省人民政府首批命名的八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石阡万寿宫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第一个被列入的会馆类古建筑,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大标志性建筑,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精美名片。

    石阡万寿宫又称豫章合省会馆,始建于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占面积3800平方米。中轴线上由西向东,依势而建山门、戏楼、前殿和正殿。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山门改为坐北向南。石阡万寿宫山门为三门六柱牌楼式,高达五六米。斗拱翼角、人物花鸟,均以精雕细刻的巨大砖块镶嵌而成,或龙或凤、或鹿或马,皆栩栩如生,山门两侧,各立巨狮,更显其巍峨恢宏。由山门而入前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富丽堂皇的戏楼和华丽的藻井。戏楼数十米长廊花窗,绣朵雕花。戏楼长廊的大枋上各刻人物故事。前殿与左右配殿“紫云宫”、“圣帝宫”呈一字排列,总长40多米。两宫之内,各建钟楼、鼓楼。每逢吉日,钟鼓齐鸣,不绝于耳。由钟鼓楼踏阶而上,绕过形同迷宫的青石巷道,庄严肃穆的正殿便展现在眼前。正殿神龛上,供奉着许逊真君神像。据说石阡万寿之所以能保存至今,与它的建筑结构有极大的关系。前殿、正殿与紫云宫、圣帝宫之间既殿宫相联,又各自独立。一宫、一殿失火,绝不能影响其它几个殿宫。立于前殿,正对“紫云宫”、“圣帝宫”的两口藻井,既合“五行八卦”之说,又有消防灭火之功。

    石阡万寿宫是古代石阡人民智慧的结晶,对于研究地或经济、文化有极高的价值,当我们欣赏这笔宝贵的历史财富时,就不得不说起,创造这一财富的历史人物。尤其是茶商左成宪。

    据民国十一年(1923年)修成的《石阡县志》载:“万寿宫在城北门外。明末建。清乾隆三年,知府杜里重修。先是雍正十三年,知府赵之坦庀材兴工,阅四载乃告竣。按:万寿宫规模阔大,由举人左维祥之父成宪,前贩前川,再往江南,数年致大富。归筹巨款生息,谅可大加振兴。复往江南绘图,以曾见江南会馆之壮丽也。后依图改修,数年监视,辛苦聿观厥成。耳目一新,人皆称羡,遂遗留至今。此彼馆中最不可忘者也。”原保存于石阡万寿内的《豫章合省会馆碑记》也记述了这段往事。

    石阡万寿宫和全国所有万寿宫一样,又称豫章(今南昌,泛指江西)会馆或江西会馆,是江右(江西古称江右)商帮融资、议事、振济的会所。江右商帮素重孝道,故供奉在豫章传道的东晋道士许逊。《十二真君传》称许逊为“孝道之宗”、“众仙之长”。

    江右南帮是何时大规模进入石阡的呢?左成宪又是什么时代成为巨商的呢?他是靠经营什么以致大富呢?当我们认真阅读石阡万寿宫时,这些问题都成了探索中的谜团。

    据我们对石阡县域内的踏访,有七成以上的石阡人均自称来自江西。据左氏后人左先芬说,他们这个家族就是来自江西朱市巷。石阡外来人口的涌入与明朝的卫所制度有关。据民国六年的造报清册,有35个自然村以屯为名。这屯就是军事屯垦之所。卫所制度打开了石阡两千年封闭的大门。随着与江南经济发达地区的交流,石阡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江右商帮进入石阡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是石阡经济发展的一种需求;另一方面是石阡开府之后,江西人主政石阡,为商帮的发展和扩张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

    据《石阡府志》(乾隆二十九年)载,仅明代就有李鉴、胡信、廖俊、杨显嘉、简书、萧立业、朱黼、聂栋、郭原宾、曾之可等十位江西籍知府入名宦。李鉴是江西贵溪进士,永乐十一年(1413年)成为石阡开府后的第一位知府。“莅任时,石阡为新造之府,百端待举。鉴创制立法,守民变俗。九载任满,遮留载道”。在创制立法,导民变俗的过程中,李鉴从家乡引进了大批人才,有学子、有农民、也有商贾。另一位与江右商帮在石阡的扩张有莫大关系的是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任石阡知府的江西万安进士郭原宾,任期内“筑南北坛,重修学宫。闻新开河初甚浅狭,有碍舟楫,原宾凿而深之,至今舟楫便利”。“新开河”是龙川河下游的木根洞、母猪滩一带,狭窄而暗礁丛立。自郭原宾开凿疏理后,石阡船只方可通航,直达思南。这条航道此后的四百多年里,一直是石阡联系川南的重要商道,为石阡商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明万历年间到清道光年间约二百五十年是石阡历史上商贸最为发达的时期。乌江航道在石阡西部、龙川河航道在石阡东部形成“终极码头”,从巴蜀溯流而上的川盐从这里上岸达黎平、镇远、铜仁、思州诸府,而这些地方的物产又从这里直抵川南涪陵江岸,此时的石阡“南通巴蜀,北接荆楚江南”,是全国商道要津。江右商帮就是在这种大的历史背景下进入石阡的,他们中的许多人在石阡定居下来繁衍生息。

    左成宪是江右商帮中最为成功的商人之一。左成宪生活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具体的生卒时间无可稽考,但从其子左维祥的传中,可以得出其生活年代。据《石阡县志·乡贤》载:左维祥为“道光辛巳(1821年)科亚元,官遵义教授。后告归奉养。”同治四年(1854年)石阡城陷时,左维祥七十岁,其母逾百岁。由此可以推断,左成宪生于雍正末年,主要活动年代是乾隆和嘉庆两朝。

    左成宪生活在清朝最鼎盛的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为造就富商巨贾提供了较好的政治环境,当然,仅仅有一个政治环境是不够的。要成为影响一方的富商巨贾,必须还要有若干特殊要件。比如,要有能获利的商品,要有商道,要有商机。

    据左成宪的后人左先敏、左先芬介绍。石阡左氏原有族谱。其中有左成宪、左维祥传。左维祥因有功名,又是孝子,所以被《石阡县志》采录。左成宪是商人,所以被忽略。族谱中说,左成宪从石阡运茶叶至涪陵,又从四川运盐至石阡。后川南战乱,又贩茶叶至江南,从江南运瓷器、百货进石阡。《左氏族谱》先是被石阡县知事周国华征集,族中留有抄本,后因“破四旧”抄本亦被毁。

    左成宪所从事的商业活动,已无明确的文献记载,仅凭族中后人口头流传的故事,可否采信呢?通过对清朝和石阡地域历史的研究和分析,我认为左成宪是茶商无疑。

    其一,茶叶是清朝中叶石阡府唯一可以进行大宗物品交易的商品。据乾隆二十九年《石阡府志·物产》载:“阡虽地号硗瘠,谷食而外,物产繁多,取财者得以穷地利之不匮”。“茶,近镇远、龙泉各山皆有。”从东部靠近镇远的大地方、坪山、新华到西部的龙泉(今凤岗,属石阡府长达五百年)、河坝、本庄的各个山头,都有茶叶。府属中部石阡长官有一自然村,村名就叫茶店。当时石阡茶叶生产之盛况,由此可见一斑。左成宪只有经营大宗商品,才有可能巨富,昔日的大宗物品,仅此一宗。

    其二,茶和盐一样,在清朝都是属于朝庭控制的商品。由于对西北实行“以茶易马”政策。茶叶属于朝庭的军事战略物资。在陕西设有巡视茶马御使,在四川设有盐茶道,江西设茶行批验使,各地茶官严格监视茶叶贸易。各产茶省茶叶的交易要用茶引(官府批准用于交易的执照)。茶与引不能相离。“卖茶无引者杖六十,原价入官。”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制度,形成了茶叶价格和价值的悖离。茶商获得了巨额的利润。当时在西南各省中,仅有贵州没有实行茶引制度。当贵州茶叶进入实行茶引制度的省后,茶叶价格会上涨数十倍,左成宪只有经营茶叶,才能“数年致巨富”。

    其三,成熟的商道也是经商成功的要件。自明万历年间到乾隆年间,石阡经思南至川南这条水路商道,历经两百多年的经营,已经成为江右商帮南下的主要商道。后因川陕战乱,左成宪后复往江南。江南数省是江右商帮向西扩张过程中经过的,在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上已为江右商帮熟悉,是江右行帮的成熟商道。而且,江南各省也是实行茶引制度的地方,为左成宪以茶获利提供了先决条件。

    茶叶成就了巨商左成宪。

    左成宪在江南行商的几年中,看到外省的豫章会馆气势恢宏,建筑精致,而石阡的万寿宫矮小狭窄,根本无法体现江右商帮行走天下、雄视八方的气势。于是萌发了重修的念想。乾隆三十六年,左成宪开始重修石阡万寿宫。

    从石阡万寿宫的规模和建筑结构来看,在当时没有四十万两白银是根本无法建成的。这笔款项相当于石阡府库十多年的总收入,没有左成宪这样的巨商,就没有今天的万寿宫。

    石阡茶叶成就了江右巨商左成宪,左成宪留下了千年瑰宝石阡万寿宫。

    作者:陈廷龙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